萨布素(1629—1701),富察氏,满洲镶黄旗人,世居约克通鄂城(今吉林境内),第一任黑龙江将军,抗俄名将。萨布素行伍出身,精于骑射,为人沉勇,粗通文墨。康熙二十二年(1683)十月,升任黑龙江将军。自挑补为披甲,从笔贴式、骁骑校,到首任黑龙江将军,萨布素治军有方,政绩卓著。康熙二十四至二十六年(1685—1687年),奉命率兵两次打败入侵雅克萨城的沙俄军队。康熙二十八年(1689年),领侍卫内大臣索额图率清朝使团赴尼布楚与俄方代表谈判,萨布素为使团成员之一,率军严密布防,保障使团人员安全和给养。康熙二十八年七月二十四日(1689年9月7日),双方在平等谈判的基础上签订中俄《尼布楚条约》,确定了中俄东段边界。萨布素任黑龙江将军达18年之久,驱逐沙俄,开拓疆土,保家卫国,为巩固东北边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;修城筑镇,扩充兵源,发展生产,建学兴教,筹建旗屯官庄,促进了黑龙江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。
寿山(1860—1900),字眉峰,袁氏,汉军正白旗人,黑龙江将军,抗俄名将。世居瑷珲,系明末辽东督师袁祟焕的七世孙,吉林将军富明阿长子。清光绪三年(1877年),寿山以六品荫生在瑷珲城当差。清光绪九年(1883年),以父荫充员外郎选用,兼袭骑都尉世职,在神机营当差。中日甲午战争中,作战英勇,屡建战功,后调任黑龙江镇边军左路统领,驻黑龙江城(瑷珲)。清光绪二十四年(1898年),奉旨充河南开封知府,后破格改任黑龙江(瑷珲)副都统,清光绪二十五年(1899年)署理黑龙江将军。寿山巩固边防,重视和选拔人才,对黑龙江吏治、军务、边防有明显改进。清光绪二十六年(1900)庚子厄难中,力主抗俄,积极备战,团结义和团一致对外,因俄军不断增兵,而清军后继无援,黑河、瑷珲、北大岭相继失守,俄军长驱直入,及逼卜奎城(今齐齐哈尔),寿山自责“疆土不保,负罪甚深”,为保全城内百姓安全,恪守“军覆则死”之义,卧棺自杀殉国。
凤翔(1840—1900),又名锡凤,字集庭,汉军镶黄旗人,杨姓,黑龙江(瑷珲)副都统。初任笔贴式,后升蓝翎骁骑校、佐领,五常堡、吉林协领、吉林鸟枪营统辖、参领等职。中日甲午战争中,凤翔随军负责粮饷供给,受到嘉奖。清光绪二十五年(1899年),调任黑龙江(瑷珲)副都统。到任后,整顿边务,鼓励开垦,兴办官学。清光绪二十六年(1900年),沙俄以保护中东铁路为名,分兵6路入侵中国东北。黑龙江全境清军分3路御敌,凤翔为北路翼长,统帅镇边新军等16个营,沿江挑挖战壕150余里,设置炮台。7月,沙俄军队血洗海兰泡和江东六十四屯,凤翔令清军昼夜接渡同胞过江。8月1日,俄军向大黑河屯发起进攻后,凤翔率部在大黑河屯、瑷珲、北二龙屯、大岭等地阻击装备精良的万余俄军,花甲之年横刀跃马,奋勇当先与敌激战。8月13日,凤翔率清军和义和团在大岭伏击俄军,“自辰时至酉时亲放枪四百余响”,右臂、左足重伤,三次因伤落马,仍鏖战不止。后终因伤势过重,壮烈殉国。
姚福升(1848—1929),字申五,汉军正黄旗人,世居吉林,黑龙江(瑷珲)副都统。先为汉文教习,后入吉林水师营担任武职。清光绪十六年(1890年)冬,调至瑷珲,总办镇边军粮饷。清光绪三十二年十二月(1907年1月),署理黑龙江(瑷珲)副都统后,多次与俄国阿穆尔省总督就索还江东六十四屯进行严正交涉。面对瑷珲百姓的持续抗争和中外舆论的强烈谴责,沙俄军队终于5月17日从瑷珲、黑河撤出。姚福升带领瑷珲人民,在黑龙江(瑷珲)副都统衙门原址偏西北位置,重建瑷珲城,瑷珲又重新屹立于祖国的北部边疆。清宣统元年(1909年),清政府撤销黑龙江(瑷珲)副都统后,姚福升改任瑷珲兵备道。1912年,黑龙江由军府制改为行省制,姚福升改任黑河兵备道,道署亦移至黑河。1913年2月,离任后定居瑷珲。1929年因“中东路事件”逃难时,病逝于哈尔滨。新中国成立后,家人将其尸骨迁回瑷珲安葬。2016年,瑷珲镇政府对姚福升故居进行重新修缮。
张寿增(1876—1958),字鹤岩,河北宛平人,先后四次任黑河观察使、黑河道尹兼瑷珲交涉员。清光绪二十八年(1902年),毕业于京师俄文专修馆,精通俄文,善于外交。1912年12月,署理黑河兵备道,兼外交部瑷珲特派交涉员。1913年1月,任黑河观察使兼瑷珲交涉员。1914年5月,黑河观察使公署改为黑河道尹公署,张寿增首任黑河道尹兼瑷珲交涉员。1915年调离。1917年12月、1920年2月、1927年3月,连任黑河道尹兼瑷珲交涉员。在任职黑河观察使、黑河道尹十余年期间,锐意振兴发展经济,维护国家正当权益,多次与苏(俄)地方政府交涉,1918年议定《华船往来黑龙江办法五条》,将中国自中俄《瑷珲条约》签订后丧失的黑龙江航权索回,在中苏(俄)交涉、维护国家主权方面作出积极贡献。发展文化教育事业,主编《黑河观察使筹办政务志略》《黑河道尹筹办政务志略》。
马占山(1885—1950),字秀芳,祖籍河北丰润,著名抗日爱国将领。1885年11月30日生于吉林怀德县,历任连长、营长、团长、旅长。1928年马占山先后任黑龙江陆军步兵第三旅旅长、黑龙江省剿匪司令、黑龙江省骑兵总指挥。1930年马占山调任黑河警备司令兼第三旅旅长,成为国民党边疆大员。“九•一八”事变后,由于东北军奉行蒋介石不抵抗政策,黑龙江危在旦夕,马占山临危受命,任黑龙江省代主席兼军事总指挥,发起江桥抗战,打响了中国人民武装抗日的第一枪,拉开了东北爱国军民武装抗日的序幕。江桥抗战失利后,马占山率部辗转抵达黑河,4月19日马占山发表反满抗日通电,再次举起抗日大旗,5月15日率部由黑河出师南征,经过5个多月的转战,伤亡惨重,12月4日退居苏联。1950年11月29日,马占山病逝于北京。马占山在黑河期间的公馆(俗称“将军楼”)后因城市建设被拆除,2018年在原址复建,2020年在复建的马占山公馆设有马占山历史陈列展,展现马占山将军坚持武装抗日,誓死效国、戎马一生的爱国精神。
王肃(1914—1946),原名王玉纯,1914年4月出生于辽宁省新民县兴隆堡乡金太牛录村的贫苦农家。1937年9月参加革命,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,先后任晋察冀第三军分区政治部宣传股长、科长,二团政治部主任,独立大队政治委员等职。1945年11月初,随中央干部团挺进东北抵达省工委驻地北安,任黑河地区中心县工作委员会书记、黑河地区人民自治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,奉命带队进入黑河开辟工作。1946年6月12日,王肃在北安参加省委会议返回黑河途中,遭土匪袭击,因敌众我寡,边打边撤到瑷珲后獾洞屯边的草房内进行顽强抗敌。敌人久攻不下,便将房子点燃,王肃在烟火中坚持战斗掩护警卫员突围,不幸中弹,英勇牺牲,年仅32岁。王肃在黑河工作8个月时间,在极其艰苦险恶的环境下,领导完成了黑河地方建党、建政、建军的艰巨任务,为黑河的解放事业作出卓越贡献。为缅怀王肃烈士英雄业绩,黑河将安葬王肃的人民公园更名为王肃公园,将其任司令员时的军分区司令部所在的大街更名为王肃街,将其生前用于宣传、动员人民群众的海兰剧场更名为王肃电影院,将其殉难地附近的一座桥命名为王肃桥。(2024年6月20日)